直到今天,西方電影歷史上一共拍過二十部高爾夫球電影,包括最早1926年的West of Broadway到2011年最新的Seven Days in Utopia。
記憶中只有一部1996年的Tin Cup曾在香港上演過,亦是最為香港影迷/球迷熟悉的。其他的如2000年Happy Gilmore中的trick shots,同年的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我只看過小說,2007年的Fairway to Heaven也緣慳一面。
華語高球電影
華語高爾夫球電影至今還未出現。
本來,熱愛高爾夫的中國著名大導演馮小剛應是最有機會成為拍攝華語高爾夫球電影的首人。他承認自己每年光是花在高爾夫上最少有一百萬元人民幣,但礙於今天中國人打高爾夫球的人還不多,有次訪問中問他有沒有打算拍中國高球電影,他坦言說沒有,吸引不到一億觀眾入場的電影他是不會拍的!今天馮小剛是最高票房保證的商業導演,這句話倒是政治和經濟正確。
那究竟什麼才叫做高爾夫球電影?
我常說高爾夫是人生縮影,高球迷一定不會反對。而每個人生命中,也無時無刻充滿戲劇元素,你想得出的橋段每日發生,想不出的一切弔詭劇情亦曾出不窮,高潮迭起。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正是如此。
在高爾夫球場上也一樣,大如英國、美國公開賽,小如自己友小圈子聯誼等賽事,任何超過三年球齡的讀友一坐下來一定可以告訴你他的高爾夫體驗,是齣喜劇?悲劇?還是悲喜劇?
箇中的感受,有著莫名的喜悅,難以入寐的憂戚,絕處逢生的驚喜,勇往直前的果敢,難以取捨的困惑,啼笑皆非的錯摸,弄巧反拙的陰謀,口蜜腹劍的奸險,誓不兩立的僵持,永不休止的爭拗,妙想天開的怪論,不可思議的運氣,失而復得的啟迪,和刻骨銘心的折磨……這些不就是最佳的戲劇元素嗎?
高爾夫本身便是一齣電影劇本!
高爾夫球電影其實也可以是和一般主流電影一樣,只不過用的是高爾夫作背景而已。
十年前,我嘗試寫過一個高爾夫電影劇本,與及十八集電視處境劇劇本(日本及南韓多年來也有受歡迎的高爾夫電視片集),可能因當時高爾夫屬冷門題材,和自己編劇功夫不濟,最後皆無疾而終。
最令我印象難忘的一次,是一名很愛打高爾夫球的內地富豪告訴我,他很有興趣投資拍高爾夫電影,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劇本要寫一個打敗老虎活士的中國人,榮登世界高爾夫第一!非常的李小龍!
打敗老虎活士的中國人
今天,觀瀾湖集團將耗資超過四十億元人民幣,在深圳發展總面積達十六萬平方米的「觀瀾湖新城」,而亞洲區首屈一指的「橙天嘉禾影城」亦同時宣布進駐,打造中國其中一間設有過千座位及七塊銀幕的特大豪華電影城,預計2013年落成。
毋庸置疑,中國電影播放硬件已可嫓美全球,軟件內容則有待編劇的知識水平及製作費日益提升,題材更多元化。現今有了觀瀾湖集團主席朱鼎健博士的大膽構思,把高爾夫球場和電影城來個crossover,如再能大刀闊斧投資電影,看來第一齣華語高爾夫球電影的誕生,指日可待。(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